close

最近身旁常有人抱怨共筆,

關於有的人做的很敷衍,自己卻花了很多心力,

這種不平衡的心理。

不只是班上,連學弟妹、別系、別校同學也有這些情形,

關於共筆的戰爭。

而剖析共筆的優缺點,討論到底要不要維持這個制度更是每個班級的年經文。

共筆這種無酬的醫學院學生特有自主制度當然是不可能讓每個人都滿意啦......



但最近在靠北誰阿誰的共筆作得很很差勁時,

常常會扯到某人的為人也相當的不得人心。

尤其是團體裡面出現了小團體,而你想靠北的人和你處於不同或敵對的團體。



一個每個個體會頻繁接觸的團體一定會形成許多板塊

ㄧ開始的第一年,大家都在摸索、試探,每個人都會很客氣

到第二年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原本不錯的朋友也會因為太過輕率

彼此忍耐的界限不同而有摩擦。

當幾個人同時對某個人很不爽,聚在一起說他壞話,靠北他,有共識的報怨,

好像很容易拉近這幾個人的距離,有一種同仇敵愾的感覺。

而這樣的過程會造成疏遠的人越來越疏遠,同一個圈圈的人越來越親密。

而到了第三年大概小團體彼此間可能就幾乎沒什麼交集了,在也不相往來。

不過如果是學生的話無所謂,因為三四年過去大家也要畢業分開了。



而被一群人討厭的人,不是菁英,就是這個人真的很失敗。

群眾是愚昧的,人多必白痴,這大概從ptt的鄉民現象就可以得知了。

一篇還好、不討喜的文章一開始可能零星幾個推文,若是忽然連續三四個噓文出現,

這篇文章就要有被噓到爆的準備。

群眾都很噬血,看到敵人被捅兩刀,絕對會去補上幾刀,代表他也是同一陣線。

為什麼菁英也會被眾人討厭?

絕對不是完全是菁英的錯,或完全是眾人的錯。

菁英必須知道他一定是少數,觀念上想法跟一般人是不一樣的,這不需要常常顯露出來。

但是若一再的顯示自己的優越,一點也不在意別人感受,對手一找到機會

就會對你站開批鬥,而有共識的報怨不滿常是拉近團體內的距離的好方法。

這個情形,老實說,那個被大家討厭的人其實可能沒什麼錯,

只能怪太白目。



這個手法在政治也常用,例如馬英九是菁英沒錯,英文可以講的比台語好。

英文講的好絕對是比台語講的好有用,但若你不去理會只會講台語的人的感受,

就只會給對手的民進黨機會批判而以。



我在MLB版常看到一些資深球迷對於因為王建民所帶的新球迷感到不以為意,

但是目中無人的結果就是遭到鄉民的圍剿。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sby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